专业观察 | 中建西南院专家献策如何应对公共卫生防控危机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抗疫行动 >> 详细信息
最新通知:
09/0年/2月24日
返回
专业观察 | 中建西南院专家献策如何应对公共卫生防控危机
网址:
发布日期:2020-02-18     来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以下文章来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 ---------------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防控应急体系建设策略讨 论

 

    摘要 新冠疫情突发,现有公共卫生防控及应对体系 暴露问题甚多,值得大家反思。本文希望从强化国土资源防疫规划,医疗设施“蓄能”建设管理,医疗应急体系完善提升等三个方面,抛砖引玉,与医疗建筑师同仁共同反思,努力提 升未来的防控应急体系建设。

    关键词:   国土资源防疫规划  “蓄能”建设管理  应急体系提升

    疫情仍 烈,信息纷杂。灾害形成及应对,牵涉庞大社会体系的各个层面,沉痛而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质疑和反省。为什么我们引以自豪的近十年高速发展的医疗资源在突如其来 的疫情下仍捉襟见肘?为什么自03年非典以后一直强化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仍不堪一击?我们的防控应急体系建设在与公共卫生危机的强烈冲突中出现了怎样的短板和缺失?

    灾难,我 们无法避免,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客观的剖析和正视现状改变未来的勇气,需要对防控应急体系建设的再认知。1.强化国土资源防疫规划;2.公共卫生体系的“蓄能”建设管理与应急发挥;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建造的技术体系建设及管理。
    经历“非典”、“新冠”, 残酷的现实强化我们的认知。防控应急体系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我们认为“资源防疫规划”、“蓄能建设管理”、“应急体系提升”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三位一体,全 面控制,或许是可以提升安全应对危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n bsp;            &nbs p;          强化国土资源防疫规划

    突发公共 事件中,城市由于规模的巨型化、人口的多元化和流动性,在各类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近年城市规划提“韧性城市”的观点,就是为应对城市危机、保障 城市安全提供新的思路,强调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1]

    国土资源 防疫规划的强化,即是从总体对突发危机应对制定出更强有力的保障布局。这里面包含了场地、防疫后勤物资、人员的应急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便应对城市卫生危机时,应急医院建 设能更快、更好、更安全。

     强化国土 资源防疫应急场地规划。应急场地的规划范围 不仅限于应急医院设施的建设场地规划,同时也包含了其他防疫场地的转换规划,已有建筑场地的应急转换规划,以及后勤储备、交通场地等的转换规划。 国土规划应急场地应以院感控制为首则。公共卫生事件中集聚了大 量的突发疾病患者,由于存在传染病种多、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极强等因素,应急场地的选址必须以感控为首要原则。规划场地首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影响,应位于城市的下风 向,远离城市主要水域,远离人群密集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场地必须切断与周边环境的污染可能性,防止疾病二次传播。国土规划应急场地的布局需合理。布局要点主要包含其布点、场地规模、周边配套资源等等。例 如考虑应急医院建设场地规划时,需合理规划区域内应急医院的布点数量、区位等,明确总体应急医院的场地规划规模,并细化到对每块场地规划规模的制定。以满足场地相应的医疗 功能分区分流的空间需求,以及所需的后勤保障系统,如污水处理、医用气体制备用房等。另对医护使用的生活配套区,还应考虑与医疗区有一定分隔,相对独立且方便医护就近休 息。同时应急建筑要求建造时间短,能快速投入使用。故场地周边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场地平整,并配套完善建设所需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应急场地管理建议采用储 备转换思路。参考防灾应急避难场地的方式,场地平时可兼做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减少用地的闲置率。国土规划应急场地需纳入已有建筑或其他防疫场地的转换规划。针对已有资源的转换利用,一是 应满足前文所提到的场地规划的基本原则,符合总体布局需求。二是需制定作为应急使用的入选条件标准,以及对已有建筑或场地资源的转换方式和管理标准。落实已有资源是否具备 相应的空间、设备、后勤保障、交通等条件,可快速转换为应急设施使用,在时间、成本、后续管理上做到合理可控。

     强化国土 资源防疫物资应急规划。防疫应急物资是面对 突发危机问题的基础保障,包含了医疗物资、建设物资、仓储资源、后勤生活资源等。国土资源防疫物资的应急规划,着重于对相应物资场地、交通的规划。如建设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的中转场地、区域应急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配套设施。并就后勤供应资源规划,对交通道路等方面相应配套考虑。

     强化国土 资源防疫应急人员的规划。防疫应急人员的规 划不仅包含医护人员,同时也包含对建设、物流供应等人员调配的规划,调配范围下可对应到区域社区,上可对应到省市。另外制定应急人员规划,不仅考虑应急人员的需求量和调 配,同时也要考虑应急人员吃住行的相应配套设置规划。

 

 

公共卫生体现的“蓄能 ”建设管理与应急发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往往因突发传染 病短时间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高,对其早期识别困难,缺乏特异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易导致大规模暴发流行,对短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的能力要求极高。此次新冠疫情较2003年的SARS疫情蔓延 发展形势更为快速严峻。截止目前,确诊增加最多的一天为15152人,截止2月17日全国累计确诊及疑似人数为77904人,扣除治愈和死亡人数,其中确诊在治的为 65132人,疑似观察的为7264人。

                     &n bsp;          △ 图: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截止2月17日)(来源:凤凰网-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其中疫情 最为严重的武汉市,确诊在治的人数已达36385人。而此时对应的治疗床位,武汉市分五批征用51家定点医院约12000床,新建火神山医院1000床,新建雷神山 1600床,已建成11座方舱医院计划床位20461床,共计35061床,其中方舱医院有13001床预计2月20日前投入使用。另据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市的千人床位 数、三甲医院数、每万人三甲医院数均位于全国前几名,医院床位资源优于大部分的省市。但面对此次突发危机,武汉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床位储备仅能应对所需的三分之一,其余 均靠应急补充。并且由于设施、人员、物资、管理各类因素的缺乏预先准备,应急时效、应急方案和应急技术措施较非典时期并没有明显提升,更不用说体现先进性。

    面对发展 迅猛的疫情,爆发后的应急补救往往是无奈之举。为了实际发挥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预期应对效力,危机下更需要的是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蓄能”支撑。如何能形成公共卫生体系的有 效“蓄能”,使其具有预判或基本预判的能力,面对突发的未知危机有一定的韧性适应力。在此思考以强化公共卫生体系“蓄能”架构,提升医疗设施应急转换能力,做出几点建议。

     “平时” +“应急”分级防控策略。参考人民防空设施 建造的概念,平战结合,建设“平时”+“应急”结合的医疗设施。考虑到人口、财力及疫情特点,县级、市级、省会特大城市等宜有不同的对策。市级以上的城市则成为了疫情的主 战场。

                     &n bsp;            &nbs p;              △ 图: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分级防控措施图示(来源:自绘)

 

     • 县级城市应急防控医疗设置

     县城人口约 20-50万,建议可在综合医院内设感染病房楼。感染病房楼可结合发热门诊独立设置,并设独立的出入口。“平时”综合医疗区域正常运行,感染病房楼可作为综合性传染病房楼 或作为综合病房某些科室的床位补充,“应急”时将感染病房楼作为独立的隔离病区。

     • 地级城市应急防控医疗设置

     地级市区常住人口约 50-100万,建议设置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医院按三级防控设 计。一级防控设置烈性病房楼;二级防控设呼吸科传染病房楼;三级防控设置综合传染病房楼;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分级防控,以满足突发疫情需求。综合医院设置发热门诊或感染病房楼,地级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情时主要发挥筛查和确诊 作用。

     • 省会级城市应急防控医疗设置

     省会级城市的常住人口在 1000万左右,直辖市人口甚至超过2000万,建议采用建设传染病医院/临床医疗中心+综合医院感染科/应急楼+临时应急医院的方式。区域性传染病医院或卫生临床医疗中 心作为区域内“平时”防控救治的主力军。传染病医院/临床医疗 中心可在规划建设之初,充分预测“应急”情况,预留可快速建成的临时病区的场地及市政条件。预留场地应做好水、电等管线接口预留,出入口等。预留场地平时可作为绿化场地或 停车场地等。综合医院内应建设完善的院前分诊和感染病区/感染 综合楼等。此次武汉市被感染医护人员大多为综合医院的医护,患者大多以其他疾病而非传染病为由就医,有疑似情况后因医院不具备收治条件而导致患者在院外继续活动。建议特大 城市的综合医院应完善院前分诊制度,建设适当规模的传染病诊疗区。

     提升新建 医院弹性设计,增强医疗建筑蓄能能力。目前除湖北省外,面对源头管控下的疫情发展形势,各省市防疫储备尚且足够。但以重灾区湖北 各省市的紧急状况来看,床位缺口大大超出了预期。故利用现有医疗资源转换,快速建立应急医疗设施是关键。此次疫情防治工作中,武汉市政府征收了全市约50所医疗机构作为疫情收治医院,其中大部分 医院都是临时改造后收治患者,这些医院一方面改造难度大,改造工期长;另一方改造后并不能完全满足乙类传染病防护流程需求,增大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所以新建医院设计应考 虑一定弹性,针对应急情况预备好收治条件。弹性指标。综合医院 用地规模指标上可增加独立的传染病区用地指标,或预留临时应急传染病区建设用地指标。有应急救援要求的医院应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院内生活指标上有所增加,以应对启动应 急需求时的功能需求。增加发热门诊或感染科的建设指标,综合医院应做好应急情况下分诊确诊工作。弹性场地。新建医院应预留足够的院前分诊和转诊场地。此次疫情各医院发热门诊外均出现患者 排起长龙等待就诊,甚至队伍排至院外,对市政交通造成阻碍。患者院内转诊由于场地限制,流线混乱,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在新建医院时,急诊、发热门诊等前区广场应预留出足够 的分诊场地和转诊空间。弹性空间。有急救分中心和区域急危重症 抢救能力的综合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应适当扩大急诊部启动应急体系时的功能需求。或运用网格式的模块设计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提升医疗空间的适应能力。 弹性设备条件。在保证基础医疗功能正常运行情况下,为应对突发 事件预备好水电气等条件设施。例如考虑负压病房、呼吸道传染病区需采用集成化暖通空调设备设施等。

     提升区域 性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储备。凡具有生物安全二 级条件实验室的地市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可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核酸检测和血凝、反向血凝血清学检测。国家针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目标2020年 90%以上地市级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并且每个省份应设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推进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 此次疫情中武汉市虽具有一家最高级别的P4实验中心,但就确认 排查速率与疫情蔓延速度相比较,仍反应出实验室建设储备存在缺口。一般医院每年的监测量有限,可加强区域性实验中心的建设,实验中心“平时”承担该片区的高级别实验检测, “应急”时亦有担起该地区检测的能力,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

     完善后勤供应的蓄能储备。突发危机中后勤物资的消耗量是以天计算,所以后勤供应的储备是否充分,不仅仅是以储备量来 评估,更是以后勤效率为重。为实现后勤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做保障,并合理规划和优化调度。从后勤供应储备数量、供应质量、运力保障、调配计 划、分拨效率等方面,避免囤积浪费、重复调配、无效运输等,确保后勤供应的高效。并且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后勤供应管理平台,强调后勤保障的灵敏性、可见性、可行 性,并可结合现实情况及时调整。

     完善管理机制,提升 管理效率,发挥公共卫生体系“蓄能”实力。目前我国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特别是传染病防控方面仍是非常概括和原则性的,这无疑会减 弱执行力。即使已具备硬件基础,但缺乏系统的机构、政策、资金等管理调配,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下,只会是手足无措贻误战机。以疫情防控中首要核心指标的床位数而言,且需是符 合传染病救治要求的床位,我国在此方面的建设标准是宽泛的,仅规定目前传染病医院的规划设置,按各省市人口规模、疾病发生、地域覆盖、重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建设,以及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感染科,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其他多依靠各地自主规划管理。例如云南省规定各州市需建设相应规模 的非独立(昆明市除外)传染病院(区),县级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20万以上人口的县设感染科病床30张,人口少于20万人的县最低不少于10张。 而以上较为具体的规划要求,有的是自非典危机后,有的甚至是在此次新冠疫情危机中提出,仍 是一时之策。只有将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划战略和细节,切实地管理使之植根与各个层级,这样才能在面临大事件时,共同联动作用,形成一条完整有序的抗疫战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建造的技术体系建设及管理  


    建 立完善的应急建造设计标准。 目前应急建造 技术方面,缺乏成熟体系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可总结制定相关标准图集和设计规范,在各地参差不齐的建设水平下,可控地建造安全适用的应急医疗设施。

    强 化应急设计—施工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应 急建造最强调时效,相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分必要。配合严苛的时限要求,如何合理快速地组织人员、物资、设备、物流等,如何快速地协调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 理等推进建设进度,需要提前制订一套详细具有操作性的计划与准则,既可保证应急建设的快速推进,也可保证相应实施效果的安全性、合理性。

    提 升优化应急建造技术工艺。 应急建造技艺的 提升,包括建造模式、材料选型、节点构件等,都可以促进应急建造质量和标准的提高,增强应急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以及人性化等。火神山医院以小汤山医院为模板,模块单元采 用3*3米、3*6米的标准模数。工厂预制集成模块,施工现场组装完成。短短10天能设计实施完成实属不易。但同时也可发现自非典后,应急医院建造技术并未有明显的提升和 改进。装配式集装箱建筑因其强度、耐久性、实用性和低廉的价 格,目前被广泛采用,但集装箱式的应急医院仍有许多局限和问题。空间尺寸方面,标准箱尺寸大致为6m(长)*3m(宽)*3m(高),对病房及走道空间尺寸限制较大;防火 隔声性能方面,墙板防火材料一般为玻璃丝绵/岩棉芯材(A1级防火),但其墙体整体防火性能较差;设备安装方面,设备管道穿越墙体或楼地板处的缝隙需进行密封处理;负压密 闭性方面,负压传染病房对空间密闭性有较高要求,集装箱密闭性虽应优于板房,但较普通建筑较差;荷载方面,集装箱常规荷载可满足2.0KN/㎡,可满足一般功能房间荷载要 求,但对于荷载较大的设备(如信息机房),需对集装箱加固处理,局部可达到5.0 KN/㎡;卫生洁具及排水方面,集装箱地板降板困难,实现卫生间同层排水较困难,可采用 隔层排水和马桶洁具。集装箱模块种类方面,目前标准集装箱主要适用于病房,可考虑增加其它功能模块(如手术室、ICU等医技模块)。除了传统建造模式的优化,扩展考虑造价合适的新型材料,对建造方式和建造效果可能将带来突 破性的改变。例如部分已成熟应用的膜材料,不仅轻薄耐久,耐化学腐蚀,绝缘性能好,自清洁性,隔音隔热性良好,还可被加工成各种尺寸和形状,可满足大跨度要求减少中间支撑 结构。目前国外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在广泛使用轻质材料搭建的带负压隔离功能的“医用帐篷”。此次也有设计师对武汉方舱医院思考采用负压隔离硅胶帐篷单元优化布局减少交 叉感染。从建造模式、材料选型、配套设施设备等应急建造技艺的 改进和总结提升,为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对能力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以实现更为安全人性化的应急救治场所。

 结语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 病的历史”,我们以前取得了抗击各类传染疾病的胜利,现在也终将战胜新冠疫情。只有直面灾难,诚实剖析,深入反思,社会才能前进。为提升今后应对未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 力,希望能从国土资源防疫规划、医疗设施“蓄能”建设管理、医疗应急体系完善提升三个方面出发,体现人性化,做好预见性准备,在下一次突发事件时能高效从容应对,保护好医 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作者:张远平   蔡琳玲  李海默(感谢钱方给予本文 的宝贵建议和指导)




注释

①②详见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③详见《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文)

④详见《云南省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2月5日印发)

参考文献

[1] 赵丹. 国际观察106 | 韧性城市规划:国际样 本和北京探索 [EB/OL]. 2020-02-11



           
主办单位: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 备案序号:蜀ICP备2021016876号-1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
建议使用IE7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四川林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